以普惠可及回应老幼所需
发布日期:2024-02-27 来源: 浏览次数:387
我国持续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发力破解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着眼未来,宜进一步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加大政策供给、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共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现政策红利、企业微利、群众福利有机统一。打通为老为幼服务的“最后一米”,我国以社区嵌入为抓手推动服务“进门入户”,努力让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我国着眼于兜底线、保基本、促普惠,系统推进养老育幼服务体系补短板、扩供给、提质效,“一老一小”服务网络越织越密、更便利可及。
01
健全机制兜底线
近年来,我国持续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发力破解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以清单化、标准化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创新性政策举措。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出台省级层面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同时,多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保障力度和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适度做“加法”。比如,广东在提供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之外,增加社会优待相关项目;内蒙古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险……现阶段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均已明确。
设施建设是增强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能力的有力举措。我国积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撑作用,加速建设“一老一小”民生工程。2021~2023年,财政部下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中央基建投资预算总计超过210亿元,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40万个、床位820.6万张。2022年,全国托育服务机构总数7.57万家,提供托位362.4万个。
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兜好底线的重点人群。为回应这部分老人的照护服务需求,2023年我国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组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部署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强化机构养老兜底功能,发力解决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
“紧扣时代特征,贴近‘一老一小’群众需求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功能,体现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理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璐说。
02
减负赋能促普惠
近年来,我国以降低养老托育机构成本负担、优化建设运营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为重点,扩大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养老托育服务覆盖面。
分担家庭养育成本。2023年12月,河北衡水等15个城市(区)获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各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亿元。给政策、给补贴、给优惠……近年来,为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多措并举促降机构成本,助减入托价格。
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定省级普惠收费标准,将人均月度托育服务收费标准上限设定为本区上年度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的20%。海南提出,2024年将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及公办幼儿园参与0~3岁幼儿托育服务建设,实现新增托位6250个。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财政厅厅长蔡强表示,相关资金将由省级财政“全额买单”。
多方联动促普惠。2023年4月,北京首家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示范项目“北京康养·颐寿嘉园”投入使用,以低于市场同档机构1000~2000元的月均价格向社会开放。近年来,我国针对大城市养老服务“一床难求”等问题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探索“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合作新模式。
在此带动下,一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社区、医养、学习、旅居”四类普惠养老项目。比如,北京全市培训疗养机构改造后,可新增养老床位4890张,有效增加高品质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要素保障多助力。我国统筹发挥用地、资金等要素支撑效能,为稳定可持续供给普惠养老托育服务提供政策支持。用地用房保障方面,在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金融支持方面,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货币金融政策工具“四两拨千斤”作用,帮助养老托育行业御风险、降成本。
李璐建议,着眼未来,宜进一步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加大政策供给、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共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现政策红利、企业微利、群众福利有机统一。
03
公共服务更加可及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老一小”照护服务功能,帮助“一老一小”就近就便享有丰富完善、规范专业的养老托育服务。
“一老一小”主要生活在社区。打通为老为幼服务的“最后一米”,我国以社区嵌入为抓手推动服务“进门入户”,努力让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
2021年起,我国组织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已合计下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0多亿元。“一小”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明确将托儿所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项目。
面向未来,依托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托老”“寄娃”服务、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城乡社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老幼共融的活动和服务“清单”将更加丰富多元。
在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直达社区的同时,我国鼓励多元力量参与,强化服务供给体系。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多地立足平衡家庭和工作,推动托育机构与工作场所“比邻而居”,帮助职工实现工作、带娃两不误。另一方面,各地盘活现有学前教育“存量”,探索实现幼儿园社会服务功能向3岁以下婴幼儿延伸,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老年人居家康复服务规范》《老年人助浴服务规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多个文件发布,推动养老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持续完善,促进养老托育服务更加专业。
家门口的一顿热汤热饭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送进门的一张家庭床位让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更放心,嵌进产业园的托儿所让年轻父母职育平衡更安心。“找准养老托育需求与服务的结合点,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适配服务,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一老一小’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便利性、可及性。”中国人民大学健康保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宏伟说。
03
系统集成共协同
共同富裕成效如何,“一老一小”最能感知。我国立足积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升提高养老托育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力度,全方位推动为老为小服务提质增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着眼家庭发展,统筹政策支持。我国从家庭整体需求出发,促进“一老一小”支持政策与经济、税收、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政策协调衔接。新增育儿假、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等,为育幼家庭提供时间支持;通过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将其纳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社会支持;推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促进家庭成员互助共济,提升家庭应对医疗风险、保持长期发展的能力……细致深入的支持政策,均着眼于推动实现生育友好、家庭友好、全龄友好。
着眼整体解决,加强部门协同。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各地区整合资源力量,出台土地、住房、财政、投融资、人才等相关支持政策,全力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受访专家认为,着眼于“一老一小”整体解决,需进一步畅通民政、卫健与教育、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沟通,进一步强化养老育幼相关任务安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规划,聚合支持资源、形成政策合力。
着眼人口高质量发展,协同事业产业。2024年1月,国办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一新时代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既对“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作出全面安排,也对“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作出系统部署。
“以‘解难题’和‘强产业’为关键着力点,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公共服务,描绘让‘一老一小’可感可及可信的幸福图景,仍需持续努力。”胡宏伟说。
我国持续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发力破解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着眼未来,宜进一步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加大政策供给、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共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现政策红利、企业微利、群众福利有机统一。打通为老为幼服务的“最后一米”,我国以社区嵌入为抓手推动服务“进门入户”,努力让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我国着眼于兜底线、保基本、促普惠,系统推进养老育幼服务体系补短板、扩供给、提质效,“一老一小”服务网络越织越密、更便利可及。
01
健全机制兜底线
近年来,我国持续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发力破解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以清单化、标准化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创新性政策举措。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出台省级层面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同时,多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保障力度和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适度做“加法”。比如,广东在提供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之外,增加社会优待相关项目;内蒙古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险……现阶段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均已明确。
设施建设是增强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能力的有力举措。我国积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撑作用,加速建设“一老一小”民生工程。2021~2023年,财政部下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中央基建投资预算总计超过210亿元,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40万个、床位820.6万张。2022年,全国托育服务机构总数7.57万家,提供托位362.4万个。
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兜好底线的重点人群。为回应这部分老人的照护服务需求,2023年我国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组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部署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强化机构养老兜底功能,发力解决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
“紧扣时代特征,贴近‘一老一小’群众需求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功能,体现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理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璐说。
02
减负赋能促普惠
近年来,我国以降低养老托育机构成本负担、优化建设运营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为重点,扩大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养老托育服务覆盖面。
分担家庭养育成本。2023年12月,河北衡水等15个城市(区)获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各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亿元。给政策、给补贴、给优惠……近年来,为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多措并举促降机构成本,助减入托价格。
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定省级普惠收费标准,将人均月度托育服务收费标准上限设定为本区上年度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的20%。海南提出,2024年将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及公办幼儿园参与0~3岁幼儿托育服务建设,实现新增托位6250个。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财政厅厅长蔡强表示,相关资金将由省级财政“全额买单”。
多方联动促普惠。2023年4月,北京首家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示范项目“北京康养·颐寿嘉园”投入使用,以低于市场同档机构1000~2000元的月均价格向社会开放。近年来,我国针对大城市养老服务“一床难求”等问题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探索“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合作新模式。
在此带动下,一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社区、医养、学习、旅居”四类普惠养老项目。比如,北京全市培训疗养机构改造后,可新增养老床位4890张,有效增加高品质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要素保障多助力。我国统筹发挥用地、资金等要素支撑效能,为稳定可持续供给普惠养老托育服务提供政策支持。用地用房保障方面,在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金融支持方面,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货币金融政策工具“四两拨千斤”作用,帮助养老托育行业御风险、降成本。
李璐建议,着眼未来,宜进一步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加大政策供给、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共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现政策红利、企业微利、群众福利有机统一。
03
公共服务更加可及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老一小”照护服务功能,帮助“一老一小”就近就便享有丰富完善、规范专业的养老托育服务。
“一老一小”主要生活在社区。打通为老为幼服务的“最后一米”,我国以社区嵌入为抓手推动服务“进门入户”,努力让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
2021年起,我国组织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已合计下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0多亿元。“一小”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明确将托儿所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项目。
面向未来,依托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托老”“寄娃”服务、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城乡社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老幼共融的活动和服务“清单”将更加丰富多元。
在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直达社区的同时,我国鼓励多元力量参与,强化服务供给体系。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多地立足平衡家庭和工作,推动托育机构与工作场所“比邻而居”,帮助职工实现工作、带娃两不误。另一方面,各地盘活现有学前教育“存量”,探索实现幼儿园社会服务功能向3岁以下婴幼儿延伸,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老年人居家康复服务规范》《老年人助浴服务规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多个文件发布,推动养老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持续完善,促进养老托育服务更加专业。
家门口的一顿热汤热饭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送进门的一张家庭床位让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更放心,嵌进产业园的托儿所让年轻父母职育平衡更安心。“找准养老托育需求与服务的结合点,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适配服务,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一老一小’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便利性、可及性。”中国人民大学健康保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宏伟说。
03
系统集成共协同
共同富裕成效如何,“一老一小”最能感知。我国立足积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升提高养老托育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力度,全方位推动为老为小服务提质增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着眼家庭发展,统筹政策支持。我国从家庭整体需求出发,促进“一老一小”支持政策与经济、税收、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政策协调衔接。新增育儿假、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等,为育幼家庭提供时间支持;通过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将其纳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社会支持;推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促进家庭成员互助共济,提升家庭应对医疗风险、保持长期发展的能力……细致深入的支持政策,均着眼于推动实现生育友好、家庭友好、全龄友好。
着眼整体解决,加强部门协同。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各地区整合资源力量,出台土地、住房、财政、投融资、人才等相关支持政策,全力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受访专家认为,着眼于“一老一小”整体解决,需进一步畅通民政、卫健与教育、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沟通,进一步强化养老育幼相关任务安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规划,聚合支持资源、形成政策合力。
着眼人口高质量发展,协同事业产业。2024年1月,国办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一新时代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既对“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作出全面安排,也对“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作出系统部署。
“以‘解难题’和‘强产业’为关键着力点,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公共服务,描绘让‘一老一小’可感可及可信的幸福图景,仍需持续努力。”胡宏伟说。